斗大的標題「陸客囂張,媒體瘋狂」,就放在親綠報紙三月十八日的頭版頭條。
從中國安利萬人團的首發團於三月十六日基隆抵台的第一天開始,到十八日台中水湳機場主題晚宴後離台,短短三天全台媒體緊緊相隨,數百則新聞在電視媒體曝光的總秒數及平面媒體的總面積已達數億的價值。
這幾天,台灣有些媒體,從社論到新聞全是一片意識型態的撻伐聲,政治人物、名嘴、「學者」每天高聲嘶吼全力開罵,而其共通的結論全歸謫到馬政府向中國低頭的無能,及「攏是阿共的陰謀啦!」的中國統戰。有些媒體,則陷入團員們每天買了什麼、花了多少錢,「管它好的壞的,別人有報什麼我也不能漏」的淺薄新聞追逐混戰中。
過去十年,台灣人民被政治人物的拼選舉及媒體的推波助瀾,用最簡單、最不負責任的二分邏輯推入族群分裂、「去中國化」的自閉黑洞裡相互憎惡、相互恐懼,將正義與公理蹂躪地狼狽不堪。如今,台灣與中國近十年在經濟實力上的反轉,而中國又被國際普遍視為這波金融崩解最後倚望的救世主,讓台灣的某一群人「看不下去」陷入很複雜的情緒分裂中。
拍到安利團打開皮包,拿著新台幣現金結帳(付錢不就是這兩個動作,還能有其他的嗎?),說句「錢不是問題」,就說他們「搖擺」(對高收入的他們來說,花十萬新台幣買個Chanel包、鑽石真的不是問題,率真的回答是超過了嗎?);拿著負面標題的報紙,堵著人劈頭就問:「你對台灣人說你囂張有何看法?」;明明知道潑水嗆聲的阿媽是職業演出,還是連環播;甚至有電視攝影機就搭在路口,等著會不會有人違規穿越馬路、脫鞋乘涼入鏡,可以好好修理一翻。
那裡有肉味,就往那裡奔。只要有負面、衝突,就有媒體報給你「看圖說故事」的偽新聞;只要有鏡頭、有私利,就有跳樑的政客演著「全民大悶鍋」的戲碼。頭腦不清楚的民代,還說出不歡迎大陸團到高雄的妄語,連主動飛過來的新台幣都不要賺,這款南台灣人的「氣魄」,也算是另一項「台灣奇蹟」,而付出的代價,就是持續忍受讓五個侍者,照顧一杯咖啡的景氣蒼涼模樣。
看到可以改善經濟的旅遊「燕子」即時飛來,這些政客、這些媒體實在應該探究台灣用什麼硬、軟實力活化無污染的觀光產業,用最大的善意與服務品質,讓每個來過台灣的大陸人能成為傳播好名聲的種子,帶著在台灣曾經的感動與記憶,用口碑的暈散力吸引更多的大陸「回頭客」,這才是長長久久「愛台灣」該有的作為。
陸客來台,尤其百人、千人的大團,中央層級的觀光局及地方政府應該簡化相關行政流程,制定一套歡迎陸客的標準作業程序,讓客人了解在地的熱誠歡迎與文化賣點。只要申請,就可以有為來台企業、組織團體提供免費無版權的圖檔及文字可供下載,以便作出發前的宣傳;抵台後,也可量身訂作的首長歡迎函與錄影帶、迎賓禮、優惠券,以及涵蓋生活與文化的簡體字版圖文簡介。
除了名產具有「我有你沒有」的競爭力外,從團員的高消費力上,也可看出精品與資訊產品也是吸睛的熱門商品。冀望政府在退稅、匯兌的手續上做更便民的改善,而廠商若也能提供對岸的售後服務,才能讓這些高單價的商品更具好賣相。
在地精緻餐飲,是這次大陸安利團一個重要的特色,強調所有料理及食器、擺飾,都巧心融入台灣本土生產或具代表性的元素。在台短暫旅程的餐飲中,就吃遍台灣頭到台灣尾的的金山山藥、基隆鮮活鮑魚、宜蘭青蔥和糯米、中壢仙草、新竹米粉、屏東小牛膝、紅蟳和沙蝦、澎湖石斑和角瓜、梨山高麗菜、阿里山竹筒飯、草屯蘆筍等台灣各地原汁原味的特選食材。民間的創意,是行銷台灣最重要的資產。既然他們都替政府想出好點子了,政府也真應該發揮整合統籌的力量,「抓住一個人的心,就先抓住一個人的胃」,結合各地農會及魚會好好規劃,讓陸客省時省力地方便品嚐在地台灣的美食。
國內夠水準的大型會議、餐飲場地的缺乏,讓國際旅遊產業中日益風行的「獎勵旅遊」陷入執行上的障礙。而各方政客、民代,在地勢力彼此間的複雜政治與經濟利益糾纏,也讓想要單單純純辦一場旅遊的民間企業,心力交瘁。
網路的傳播,立即而迅速。中央及地方建構一個專為陸客來台的溝通平台,是必需的。用最精簡的文字圖片,讓陸客隨時了解台灣多元的文化價值,告訴他們台灣最近流行什麼、那裡有便宜的好料、那裡有精緻的台菜、那裡可以拍到偶像劇裡的場景、那裡可以買到一本好書、何時有雲門表演、有蔣勳演講、有布袋戲演給你看。
想想幾十年前「台灣人錢淹腳目」這句話是怎麼來了,那算不算「囂張」?現在有人不能接受情勢已有變化的現實,轉過頭來說陸客囂張,只會更顯自己的自卑,實則大可不必如此。去一趟大陸住幾天,即使是最現代化的上海,仍可以親身感受到台灣人民的整體素養,是遠遠高於對岸的。口水揚波的政客不可冀望,只能靠人民敞開心胸,尊重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實在不必那麼緊張自己會被淹沒。如果一個人只看一個國家,只有一種品味,那麼他看到的只有偏頗,是不會有遠見與未來的。
標題改成「政客囂張,媒體張狂」,或許比較切合台灣現在的實況。